9月11日,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召开。会上,海淀区两大实践成果——东升科技园好多牛再生水源热泵低碳示范项目、人工智能赋能环评政务服务新模式,成功入选区局展示案例。这两项成果集中展现了海淀区在应对气候变化、推进绿色发展领域的创新探索,为城市低碳转型与政务服务升级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海淀实践”。
展开剩余65%PART /01
东升科技园
再生水源热泵低碳示范项目
东升科技园再生水源热泵项目聚焦绿色低碳核心,创新采用再生水源热泵机组与水蓄能复合系统,利用清河再生水厂再生水中热能(冬季水温约14℃、夏季约24℃),为园区内56家入驻企业和商业提供空调供热/制冷,服务面积近70万平方米,年供热/制冷能力达40万吉焦,通过智能调控年节约冷暖系统能耗20%以上。结合屋顶253块350瓦高效单晶硅光伏发电、地面氢能热电联供系统,依托智能监控平台动态优化运行策略,形成自发自用、多能互补体系,覆盖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,有效降低园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。年节约标准煤约1.5万吨,年温室气体减排量约2.5万吨CO2e(二氧化碳当量),相当于种植137万棵树,有效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,同时实现NOX、SO2等污染物协同减排。
PART /02
人工智能
赋能环评政务服务新模式
海淀区作为生态环境部“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、智能化辅助审批”全国首批试点,以国产开源大语言模型(如DeepSeek等)为核心技术引擎,融合知识图谱、智能检索(RAG)、多模态解析等先进手段,构建“人工智能+环境影响评价政务服务”创新平台。选择锅炉和实验室两个典型行业,建立了涵盖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预审、智能选址论证、规范化预测评价及智能辅助审批的全流程智能化解决方案。环评报告编制时间从平均1-3个月压缩至1-3天,智能选址论证实现分钟级响应、100%准确率,预计每年可为辖区相关企业降低间接成本约500万元,大幅减轻企业负担。审批时限由法定14个工作日压缩至11个工作日,提速超21%。标准化模板与大模型预审彻底解决环评文件格式混乱、内容缺失、标准不一等顽疾,大幅提升报告规范性、全面性和准确性。
此次入选的两项案例,分别从“能源低碳转型”“政务服务升级”两大维度,彰显海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担当,东升科技园项目为全国园区低碳改造提供可落地模板,人工智能环评助手以技术创新推动政务变革、优化营商环境。未来,海淀区将持续深化绿色发展实践,推出更多创新成果,为城市气候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贡献“海淀力量”。
供稿:段玉华 徐雷
编辑:韩鑫晔 李晨竞好多牛
发布于:北京市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